地面温度都快60℃,为什么天气预报40℃都不到?

132 2025-07-29 09:46

7月,到处被高温笼罩。有记者在橘子洲景区实测发现,地表温度超过50℃,共享单车座椅温度更是逼近60℃,让人直呼“不敢碰”。

但打开天气预报,显示的温度往往在35-38℃,很少出现40℃以上的数字。是天气预报在撒谎?为什么和我们实际感受到的热度差这么多?

要解答这个问题,得先从天气预报温度的“测量”说起——可不是随便找个地方插个温度计就算数的,而是有一套严格的国际标准观测规范。

测量气温的“标准仪器”是安置在百叶箱里的温度计。百叶箱有讲究:架设在离地面1.5米高的地方,箱底用白色支架支撑,避免地面热量直接传导。

同时,百叶箱用白色材质制成,能反射阳光避免吸热;箱壁由百叶窗式的木板组成,既能保证空气流通,又能挡住阳光直射、雨雪侵袭。

更重要的是,百叶箱周围要保持开阔,不能有建筑物、树木遮挡,确保测量的是“不受干扰的空气温度”。

简单说,天气预报里的温度,本质是“1.5米高度处、通风遮阳环境下的空气温度”,它反映的是纯粹的空气冷热程度。

那为什么我们实际感受到的“热度”会差这么多?核心原因在于“测量对象”和“环境条件”的不同。

首先,我们摸到的“高温”是物体表面温度,而非空气温度。像橘子洲的地表、共享单车座椅,它们直接暴露在阳光下,会不断吸收太阳辐射热量。

尤其是金属,导热快、散热慢,热量容易累积,温度自然飙升。比如共享单车座椅,中午阳光直射,表面温度能比空气温度高出20-30℃,逼近60℃并不奇怪。

但这些物体的温度,和百叶箱里测量的空气温度本就不是一回事——就像我们不能用开水壶的温度代表房间里的空气温度一样。

其次,体感热度还受环境因素影响。天气预报的温度是“纯空气温度”,但人体感受到的“热”,是空气温度、湿度、风力、太阳辐射等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。

比如在35℃的空气温度下,如果湿度高、没风,人体汗液难以蒸发,就会觉得像“蒸桑拿”,体感温度可能达到40℃以上。

但是,如果有风吹过,人体的汗液蒸发起来就很快,即使空气温度相同,也会觉得没那么热,没有“蒸桑拿”的感觉。

再来看一下百叶箱里的测量环境,因为完全避开了太阳直射,并且通风条件稳定,所以,测出来的温度自然比阳光下的体感更“清凉”一些。

至于“很少出现40℃以上的天气预报”,并非气象部门“藏着掖着”。因为,按照百叶箱的观测标准,要达到40℃的空气温度,需要极端条件。

不仅要持续强烈的太阳辐射,还得有稳定的高温空气团,且没有云层遮挡、没有风力降温。这种情况并不常见,所以预报中40℃以上的数字自然较少。

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环境不热——那些被太阳晒透的路面、金属物体,以及高湿度下的闷热体感,都会让我们觉得比预报温度“热得多”。

总的来说,天气预报的温度是“标准化的空气温度”,它就像一把非常精准的“尺子”,用于衡量大气的基础冷热状态。

而我们实际接触到的物体温度以及身体感受到的热度,是空气、物体、阳光、湿度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这就是两者差别大的主要原因。

下一篇:圆通速递在江西成立物流新公司
上一篇:妻子抑郁症发作伤人,丈夫被判无期,法院:防卫过当,网友炸锅!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