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你不是“拳王”克利奇科,能否拦截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?

166 2025-07-30 09:53

俄罗斯号称“不可拦截”的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,最近在乌克兰战场上可没少露面。可奇怪的是,基辅市长克利奇科,那位前世界拳王,却站出来说他们把这东西给打下来了。这究竟是高超音速的神话破灭,还是另有隐情?

“拳王”的自信与“匕首”的疑问

克利奇科展示了一些照片,声称自家防空系统成功拦截了多枚“匕首”。但他并未给出具体证据,比如那些残骸到底是怎么来的,拦截方式又是什么。

这种说法,随即引发了外界广泛的猜测。乌克兰方面更是放出消息,说他们成功拦截了所有来袭的10到15枚“匕首”导弹,部分残骸还掉进了河流里。

这些话,听起来有些矛盾。毕竟,“匕首”最初可是被冠以“杀手锏”的名号,号称能突破一切防线。那么,它真有那么容易就被击落吗?

这场关于“匕首”性能的争论,其实也是一场看不见的“信息战”。双方都在极力描绘对自己有利的战场图景,让普通人有些摸不着头脑。

咱们先看看俄罗斯怎么说这“匕首”导弹。它的官方型号是Kh-47M2,是从陆基的“伊斯坎德尔”导弹改进而来,经过米高扬设计局的适配,由米格-31K战机空中发射。

这导弹,官方数据相当惊人:峰值速度能达到12倍音速,也就是马赫数12。打击距离据说超过1500公里,实战中的平均突防速度能达到每小时4500公里。

不仅快,它还特别灵活。能做出高达25g的强机动动作,用来规避敌方的防空火力。而且,这“匕首”还集成了电子战系统,想拦截它,难度确实不小。

俄方一直强调,“匕首”能够有效打击那些加固的指挥中心、深埋的军火库,甚至远海的航空母舰这类高价值目标。这无疑是展示其战略威慑力。

在战场策略上,俄军也有自己的考量。你会发现,2024年“口径”巡航导弹的使用量大幅下降,比2022-2023年那会儿的占比少了五分之四。

现在,俄军更多地使用了成本较低的无人机,比如“天竺葵”,还有Kh-101和Kh-555导弹。他们的策略很明确:先用便宜货消耗你,让你疲于奔命。

等你的防空系统弹药耗尽,或者顾此失彼的时候,再拿出“匕首”和“伊斯坎尔德-M”这种据称“几乎免疫”现有防空系统的高价值导弹,进行精准打击。

俄罗斯的技术分析人士甚至说,乌克兰的雷达操作员也没否认“匕首”的高速特性。言下之意,其先进性在乌方心里,多少也是默认的。

再来看看乌克兰这边的说法。他们主要用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来应对。要知道,“爱国者”最初是为了对抗常规战机、巡航导弹和战术弹道导弹设计的。

现在,却要它去拦截高超音速导弹,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。然而,乌克兰方面却频频宣称成功拦截“匕首”,这让外界开始对“匕首”的真实性能打上问号。

乌克兰的分析认为,“匕首”并非完美无缺。他们指出,“匕首”的弹道相对固定,这或许能为“爱国者”这样的防空系统提供一定的拦截窗口。

他们还提到,尽管“匕首”在初期速度惊人,但在进入稠密大气层进行低空突防时,其速度可能并没有达到预期那么高,给了拦截机会。

有乌方支持者甚至拿“匕首”去和中国的“东风-17”或“东风-21”这类高超音速导弹比较。他们认为,后者在机动变轨能力和突防速度上更胜一筹。

言外之意,“匕首”并非高超音速武器中的最顶尖存在,存在着被“爱国者”等系统拦截的可能。这使得“匕首”的“神话”开始出现裂缝。

其实,“匕首”的速度并非一成不变的“马赫12”。根据一些技术分析,那个峰值速度是指主发动机停止工作时。

随后,导弹会在大约50公里的高空进行惯性滑翔,速度会逐渐降低。当它进入数百公里,甚至不到1000公里的距离,在稠密大气层中接近目标时。

它的速度大约会是马赫7。这种速度的变化规律,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乌方会觉得它在“低空速度不高”,从而找到了拦截的“窗口”。

还有说法指出,“匕首”可能利用了等离子体效应来减小阻力,甚至带来额外的2500米/秒的速度提升。但这种效应也可能干扰无线电传输,影响精确制导。

这也是为什么像“口径”这种需要精确制导的导弹,有时在接近目标时会减速的原因。精度和速度,在某些情况下似乎难以兼得。

但即便“成功拦截”,代价也让人触目惊心。有消息称,乌军为了拦截一枚“匕首”,竟然动用了9枚“爱国者”防空导弹。

更令人震惊的是,拦截后的“残骸”非但没能完全阻止目标,反而摧毁了“爱国者”系统本身,还伤及了操作人员。

这意味着,一枚“匕首”就有可能让乌军至少两套“爱国者”发射装置失去战斗力。这笔账算下来,拦截的成本简直是天价。

俄军选择用廉价无人机消耗对方防空系统,再用“匕首”进行打击,这盘棋算得精明。每一次拦截,可能都伴随着防御方自身巨大的损耗。

“匕首”导弹在乌克兰的实战表现,远不是简单一句“不可拦截”或“已被攻破”就能说清的。这其中,交织着复杂的军事技术、战术选择,以及双方激烈的信息博弈。

真正的“不可拦截”,恐怕并非绝对的物理极限。它更像是一个在特定技术条件下,防御方必须付出极高成本、承担巨大风险才能勉强实现的低概率事件。

未来战场上,关于武器性能的真相,往往需要拨开层层信息迷雾才能得以窥见。而“矛与盾”的较量,也将永远持续下去。

下一篇:乌鲁木齐二手车市场淘货:11万公里皇冠2.0T只要11万
上一篇:中国海军来硬的!福建舰尚未亮相,四川舰率先破浪出击!
推荐资讯